韩逊(?~918年),唐末、五代灵州人,原为唐末灵州军府牙将,有称“灵州军校”,也有称“灵武列校”,总之是灵州驻军的一位将官。
史书还说“不知其世家”,新旧唐书没有《韩逊传》,看来史家把韩逊排除在唐朝之外,新旧五代史有传,但非常简单,而且都没有讲到他的家世。唐末藩镇割据、内战频繁,灵州将士拥立其军校韩逊为朔方留后,朔方留后也就是代理朔方节度使,并且上表唐昭宗,决心为大唐确保灵州。
朔方节度
韩逊是跨越大唐和五代两个朝代的朔方节度使,他既是大唐末代朔方节度使,又是五代第一任朔方节度使。在唐朝,一般前任节度使去世或不在时,其子弟或部将出为节度使留后,简称留后,而事后,朝廷即重新正式任命该留后为节度使。作为朔方军校的韩逊在唐末自任留后以后,唐昭宗便承认既成事实,授韩逊为灵州节度使、兼中书令(宰相)。公元907年,朱温(朱全忠,后又名朱晃)废唐哀帝李柷、灭大唐,建立梁王朝,朱晃即梁太祖。开始了历史上的五代时期。因为南北朝时候的南朝:宋、齐、梁、陈,其中已经有梁朝,所以,历史上把朱温建立的梁朝称为后梁。当时,邠宁节度使杨崇本、鄜盐节度使李周彝、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都进行了反对朱温的后梁政权的战争,唯独朔方节度使韩逊和夏州节度使李思谏投靠后梁,“未尝以兵争”,没有进行反对后梁的战争。后梁太祖朱温便承认韩逊继续担任灵武节度使,并且,加授韩逊检校太尉、同平章事(宰相),后又拜中书令。
韩逊在唐朝什么时候开始出任朔方节度使?新旧五代史《韩逊传》之中,都没有明确的记载。《新五代史》载“韩逊不知其家世。初为灵武军校,当唐末之乱,据有灵盐,唐即以为节度使,而史失不录。梁开平三年(909年),封朔方节度使韩逊为颍川王,始见于史。”《旧五代史》记载意思相同。究竟韩逊是哪一年出任朔方节度使的?《唐刺史考全编》作者郁贤皓教授指出,韩逊任末代灵州节度使时间是约在光化二年(899年)一直到唐朝末年的天祐四年(907年),任大唐灵州节度使九年之久。郁教授的考证是有道理的。因为,《新唐书·回鹘传下》载:“昭宗幸凤翔,灵州节度使韩逊表回鹘请率兵赴难。”当时翰林学士韩偓认为不妥,昭宗就没有接受回鹘的请求。“昭宗幸凤翔”,是昭宗天复元年(901年)十一月,朱温以兵入关,请昭宗迁都洛阳,宦官韩全诲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劫持昭宗到凤翔。后来,朱温围凤翔,天复三年(903年),李茂贞被迫杀,韩全诲等数十人,送昭宗回长安。天复四年(904年)昭宗被朱温部将史太所杀。据此,天复元年(901年)昭宗被劫持到凤翔时,韩逊就已经是“灵州节度使”,所以,他开始担任灵州节度使,当在此之前的光化年间(898~901年),“约光化二年”之说是可信的。(郁贤皓《唐刺史考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9页)
击破吐蕃
1、唐末
作为大唐和五代两个朝代的朔方节度使,韩逊为确保灵州安全,应该说立有大功。在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天祐三年(906年),“正月壬戌,灵武节度使韩逊奏吐蕃七千余骑营于宗高谷,将击塭末及取凉州”。这样对灵州形成很大威胁。灵武节度使韩逊率领灵盐军与河西军大破吐蕃骑兵,从而保证了灵州的安全。这样,韩逊在唐末为灵州立了大功。
2、五代
五代时期,韩逊继续出任朔方节度使,为确保灵州安全而立新功。首先是韩逊使灵州和盐州合为一镇。唐末盐州不属于灵州,奏事盐州刺史转门直接上书朝廷。唐朝灭亡以后,反对后梁的唐朝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任命李继直为盐州刺史,抗拒后梁。后梁开平三年(909年)六月,朔方节度使韩逊率朔方军攻占盐州,斩杀盐州刺史李继直等六十二人,“至是,灵、盐遂复合为一镇”。接着,韩逊指挥了一场抗击刘知俊进攻,保卫灵州的战争。开平三年(909年)十一月,后梁的忠武军节度使刘知俊驻同州(今陕西大荔县),他率军投靠岐王李茂贞,共同反对后梁,李茂贞因为他地处偏僻不能容他,就想办法,“欲取灵州,以处刘知俊,且以为牧马之地”。于是,李茂贞就派李知俊率领邠州、岐州、秦州、泾州数万将兵进攻灵州。面对灵州城危,韩逊一方面率军“竭力以拒之”,另一方面,他向后梁朝廷告急,梁太祖下诏命镇国节度使康怀贞、感怀节度使寇彦卿率军进攻邠州、宁州,以解灵州之围。康怀贞等“所向皆捷”,连克数州,先克宁州、衍州,再拔庆州南城,庆州刺史李彦广出城投降,康怀贞军游兵甚至到达泾州。刘知俊得知以后,立即于十二月解灵州之围,引兵而还。灵州人民免除了一场战争灾难,韩逊为保灵州安全再次立功。韩逊因功,被加官至中书令,封为颍川郡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