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事实一经出现,往往就有理论不曾汪顶莹想之处。丞相一方面是皇帝的最高助手,对皇权俯首低眉,一方面则对皇帝的权力有所限制和约束。
秦汉以后各代的政治框架,大体是按[皇帝—丞相(宰相)制]的模式构建的,直到明代取消丞相制,这种模式才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稍微仔细点说,朱元璋建国初期也是设立丞相的。元至正二十八年(1368 年)正月初四日,朱元璋在应天(今南京)即皇帝位后,国号大明,建元洪武,立马氏为皇后,世子朱标为皇太子,以李善长、为左、右丞相。 后来,胡惟庸当上了丞相,在任上专权恣肆、收受贿赂。洪武十二年(1379 年),有人指控胡惟庸谋反。第二年正月,朱元璋以谋危社稷的罪名杀了胡惟庸, 受牵连而死者达三万余人。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是妨碍君主[躬览庶政]的障碍,毅然决然将通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给废掉了。洪武二十八年他下令:[自古三公 论道,六卿分职。自秦始置丞相,不旋踵而亡。汉、唐、宋因之,虽有贤相,然其间所用者,多有小人专权乱政。我朝罢相,设五府、六部、都察院、通政司、大理 寺等衙门,分理天下庶务,彼此颉颃,不敢相压,事皆朝廷总之,所以稳当。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,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,文武群臣,即时劾奏,处以重刑。]
胡惟庸是否谋反,史家见解多有不同。清朝谷应泰的《明史纪事本末》认为确有其事,云胡惟庸诡言家中井出醴泉,邀请朱元璋去观赏。
去的时候,有内使云奇冲跸道,[太祖怒其不敬,左右挝捶乱下。云奇右臂将折,垂毙,犹指贼臣第,弗为痛缩。]朱元璋顿然醒悟,登城望胡惟庸的宅邸,只见 藏兵复壁间,刀槊林立。于是逮捕了胡惟庸,考掠具状,磔于市,受牵连的凡万五千人。《明史·胡惟庸传》则云:胡惟庸被处死了,他谋反的罪行还没有彻底搞清 楚。吴晗对胡惟庸一案有详细的评述,认为此案是一个冤案。
胡惟庸剧照